元好问《临江仙》阅读答案附赏析_临江仙元宵作翻译

元好问《临江仙》阅读答案附赏析
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,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,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,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。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好问《临江仙》阅读答案附赏析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临江仙
李辅之在齐州,予客济源[注],辅之有和。
荷叶何处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红妆翠盖木兰舟。江山如里,人物更风流。
千里故人千里月,三年孤负欢游。一尊白酒寄离愁。殷勤桥下水,几日到东州?
【注】
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。齐州即东州,今山东济南。济源,今河南济源。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。
1:上片是如何表现“江山如画”的特点的?请简要分析。(5分)
2: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,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?(6分)
参考答案
1:(5分)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、荷花、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“江山如画”的特点(2分)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“红妆”把荷叶比作“翠盖”,色彩鲜明。
2: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,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。(2分)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。(2分)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之情。(2分)
二:
1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,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?请对此作简要说明。(4分)
2、词作下片集中写“离愁”。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。(4分)
参考答案:
1、(4分)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,已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。
(1)上片,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,在济南(齐州、东州)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;下片,作者回到现实,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、远在东州的朋友。
(2)从时间角度分析,作者将离愁的意象化为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。
2、(4分)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,下片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。(2分)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。(2分)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之情。(2分)
三:
【注】作者曾与友人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。
(1)这首词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?请结合全词加以简要分析。(4分)
(2)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“殷勤桥下水,几日到东州!”,(3分)
参考答案:
(1)这首词的情感变化起伏,一扬一抑,由喜悦转入惆怅:上阕回忆与友人游湖时的情形及所见的美景,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欣喜欢畅之情;下阕写与友人分别三年、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。
(2)通过“殷勤桥下水”这一句词,巧妙地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。作者通过“殷勤”一词,生动地描绘了友人在离愁别绪中的深切情感。“殷勤桥下水,几日到东州!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,更突出了朋友的离愁别绪在自己心中深深的痛苦。
[手法1分,解说1分,目的效果1分。如果没有答拟人、比喻,而答到“借水寄情”,也可得“手法”分。]
三:
(1)“红妆翠盖木兰舟”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?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。
(2)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“离愁”的?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。
参考答案:
(1)这句词在句法上属于列锦,用了“红妆”一词,显然是拟人化的手法。通过“红妆”(荷花)与“翠盖”(荷叶)的并列出现,赋予了“木兰舟”中的“风流人物”一个人的形象。“风流人物”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。
(2)词人通过对比上下片的情感变化来表现离愁的主题。上阕用追忆与李辅之游湖时的美景,表达了与李辅之团聚的美好时光和深厚的感情;下阕则写与友人分别三年、天各一方的现实情景,体现出对离愁的深切情感。这种对比手法巧妙地揭示了词人的情感变化。
赏析:
词的上片,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。词人写道:“荷叶荷花何处好?大明湖上新秋。”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,并把“荷叶”、“荷花”并列出现,一绿一红,形成“绿叶红花”的映衬效果。其中,作者巧妙地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荷花的色彩与荷叶的不同,增强了画面的画面感和美感。
下片写李辅之的离情别绪,情感细腻而深沉。“殷勤桥下水,几日到东州!”这句词,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。作者通过“殷勤”一词,生动地描绘出朋友在离愁别绪中的深切情感,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伤感。
元好问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巧的意象运用,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。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,更展现了对艺术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理解。在“临江仙”这首作品中,作者通过生动的画面与深情的情感,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写照,值得我们enz recall 和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