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因数和倍数》说课稿_倍数与因数说课

《因数和倍数》说课稿(通用3篇)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:
大家上午好!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《因数和倍数》。
一、说教材
1、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: 《因数和倍数》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,也是小学阶段“数与代数”部分的重要知识之一。《因数和倍数》的学习,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,探究其性质。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,相当抽象。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,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"整除"下定义,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=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。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,为后续学习《最大公因数》、《最小公倍数》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。
2、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,确定了以下目标: - 知识技能目标: -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,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,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。 - 情感、价值目标: - 培养学生合作、观察、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,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、有趣,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3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 -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,掌握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。 - 掌握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(相互依存)。
二、说课的目标
- 结合乘法运算和长方形的面积概念,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。
- 能够在100以内找出某个数的所有因数,并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。
- 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。
三、说教学过程设计
(一)铺垫:因数与倍数的概念
1、引入: 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,比如兄弟姐妹的关系。如果一个孩子叫小明,另一个孩子叫小强,那么我们可以说,小明是小强的哥哥,而小强就是小明的弟弟。这里“哥哥”和“弟弟”互为“兄弟”的关系,就像数学中的因数与倍数也是互为“倍数”的关系。
2、具体例子: - 例1:3×5=15,那么可以说3是15的因数,5也是15的因数。 - 例2:a×b=c,那么可以说a是c的一个因数,同时,b也是一个因数,或者说,a和b都是c的因数。
3、板书设计: 根据《因数和倍数》的内容,我会从以下几点进行讲解: 1. 因数与倍数的概念; 2. 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(包括列举法、筛选法); 3. 判断是否为因数(即整除性判断)。
(二)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
方法一:列表法 1. 例1:找36的所有因数。 - 我会列出一个完整的表格,将从1到36的所有数逐一检查是否是36的因数。 2. 方法二:筛选法: - 先找到最大的因数(即本身),然后依次递减检查每一个整数是否能被36整除。
方法三:比赛形式 1. 比赛要求每个学生在不写答案的情况下,将自己认为是36的因数的数列出来。 2. 随后,通过小组讨论,比较不同的因数找法,并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特点。
(三)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
方法一:列举法 1. 我会将学生分成几组,在每组中练习列举3个或更多的2、5、7倍数。 2.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汇报结果。
方法二:筛选法: - 将每个自然数乘以一个整数,直到超过一定的范围(如100)为止。
(四)全课小结
我会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: 1. 因数与倍数是互为“关系”的。 2. 每个数都有无数的因数和倍数,但这里只考虑有限的情况。
三、说板书设计
``` 因数和倍数(第二课时) 1、什么是因数? 因数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非零自然数。 2、什么是倍数? 倍数是指一个数乘以另一个自然数的结果,如a×b=c,则a是c的一个因数。
36的所有因数: 1, 2, 3, 4, 6, 9, 12, 18, 36
15的因数:1, 3, 5, 15 ```
四、说教学反思
在改写《因数和倍数》这一内容时,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: 1. 语言表达:确保用词准确、简洁,符合教育类文章的风格。 2. 结构安排:合理分为“引入”、“铺垫”、“方法”、“总结”等部分,使阅读流程清晰。 3. 案例分析:选取典型实例来支撑教学重点,避免过于笼统。
总的来说,《因数和倍数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全面而有效的,符合课标的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