匹敌免费文案

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_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文学理论

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
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,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。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,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。

有哪些景物,哪些景物有些什么表达技巧,这些景物用了这些变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。至于表达技巧种类就繁多了,例如:

⑴、修辞方法:比喻、拟人、设问、反问、借代、对偶、夸张、衬托、用典、化用、互文、反复等;

⑵、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:记叙、议论、描写、抒情。表达方式: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,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。

⑶、篇章结构:首句标目、开门见山、曲笔入题、卒章显志、以景结情、总分得当、以小见大、层层深入、过渡照应、伏笔铺垫等。

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(即: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,也含表达技巧(技巧)),常见的有:夸张,对比,比喻,拟人,悬念,对比,虚实相生,点面结合、明暗结合、正侧结合、声色结合、粗笔勾勒、白描工笔等。

拓展:

《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》学习笔记参考

一、意境

(一)情景交融

情景交融就是心中的景带有感情的色彩,生命的色彩。心、物合一、重生的新景再也不是客观的景,它已不属于物质世界,生物界的景,而通过由生命、情感、思想的发酵,重生为你艺术世界的情与景。

(二)虚实相生

虚与实是意境中两个重要的概念,虚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而想象和体味感悟的诗外之景、情、意等,是升华,神境。如国画中的空白,即留白。由实景激发我们想象的像外之像,景外之景。

如当代诗人严阵的《冬之歌》:

春天芳香,夏天明朗,秋天金黄,

唱支冬天的歌吧,冬天充满希望!

对春夏秋景的描绘是实,写其味、色、光等,写得很实。然后笔调一转,写冬天却无具体的景色了。

(三)气韵生动

气韵生动地传达出诗中的意蕴,回味其诗外之意。1,形式(语言手法);2,内容(情、思、哲),形式与内容结合,给人美感,美的享受。

(四)韵味无穷

韵味无穷是指意境的审美效果。是前三者组合后产生的审美效果。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、气韵生动,如此丰富的内容又以简约凝练的画面来表达,还有多样的修辞手法、和谐的声律好独特的诗语等等,博大深厚的意境自然是韵味无穷,余味悠远,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,让人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,领略诗中的意蕴,回味其诗外之意。

二、修辞

修辞即语言修饰。在抒情作品里,尤其是诗歌,情感抒发都不像日常生活那样直接,需要用各种修辞方法,把情感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意。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、象征、拟人、对偶等等。

(1. 比喻)

韩愈:天街小雨润无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
此诗极赞初春微雨之温润。酥,指酒之初熟而味甘滑,以比膏雨润泽万物,如酥之甘滑也。流露了诗人喜悦的心情。

李清照: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又上心头。

以“花自飘零”比喻自己青春如花开花落般空自凋零,又用“水自流”比喻远行的丈夫如悠悠江水空自流,表达了诗人的双重情怀,一重为自己容颜易老而感慨,一重为丈夫远行而伤怀。

古代有大量的比德诗,如用兰竹菊梅比作四君子,以这些植物的特性来比喻某种品格。

(2. 通感)

通感是一种特殊奇妙的比喻。在日常经验里,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味觉往往可以打通,比如我们说“响亮”,把形容光辉的“亮”字转移到声响上去,仿佛视觉和听觉彼此不分。这是普通心里学的通感。审美抒情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,在情感的作用下,把五官打通,情感就有了丰富的质感。

如杨杨万里的“渐渐轻风未是轻,犹吹花片作红声。”风本无颜色,因吹过花片也成了红色,视觉与听觉打通。“

(3. 通感结合)

例如贾唯孝的“雨过树头云气湿,风来花底鸟声香。鸟是听觉,因为鸟在花底下鸣叫,又有风吹来,”鸟声也带来了香气,听觉与嗅觉打通。

李慈明的“山气花香无着处,今朝来向画中听。“在画中听到山气花香,嗅觉、听觉、视觉一并打通。

诗人丰富的联想,把情感融化在相通的感觉中,其审美性更为多样,给人多元的想象和感受。

本栏最新
全站最新